为积极响应数字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塑造“智能+”专业建设新生态,学校结合财经类专业发展前景和其他相关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交叉融合、数字赋能、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总体发展思路,并启动了2024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培养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未来财经人才绘制“新蓝图”,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特推出“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财经人才培养之'说专业’”系列文章,展现各专业培养方案新风貌。本期,请随小编一起走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简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盛世兴文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007年获批本科招生,属国内较早设立。201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当选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单位,2018年获批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艺术学概论》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近三年的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稳居全国前八。专业重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拥有山东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研究基地、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
设计理念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马栏山文化产业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指示既强调了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增强了我们发展专业的信心,又指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为我们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改革思路。
为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人才实际需求,借鉴兄弟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经验,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间,我们统筹安排,集中开展调研,先后赴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岛时空数字艺术产业园、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文法学院、青岛贝壳博物馆、青岛西海岸美术馆等文化企业和兄弟院校就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发展、实验室建设等开展考察交流,获得了大量信息,对培养方案的修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数智时代大背景下,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听取文化前沿企业建议、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培养方案修订的设计理念:“数智时代背景+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企业刚需+他山培养经验+自身比较优势”五位一体,综合考虑。在方案修订初稿完成后,又先后委托对外经贸大学吴承忠教授、山东艺术研究院林凡军院长亲临学校对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审定,以函调的方式委托之前各调研单位对方案进行评议,形成多类意见,并根据建议进行反复修订,最终完成培养方案的定稿。
立足新商科建设理念,破除文理专业壁垒,强化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设立人工智能概论、Python语言编程等公共课程基础上,延伸设置数字内容生产原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数字出版、数字文博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课程及多个数字化实习实训课程,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数字化赋能升级。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数智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系统掌握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具有宽广文化视野、现代经营理念、交叉知识结构和数智创新素养,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满足文化行业多元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文化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管理、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产品创意开发、文化项目策划与运营、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
培养目标设计就是要回答“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本着德才兼备、分类培养的原则,本设计了两个德育目标和三个智育目标,致力于在两个德育目标统一引领下,基于不同就业导向实现学生的多元分类培养。
培养特色
响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尊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科技”“管理”四位一体的根本规律,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强调“德育+智育”的双效统一,充分发挥山东财经大学经管见长的学校学科优势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赓续齐鲁文脉的厚重文化积淀,整合经济、管理、文化、艺术、传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多年来,专业遵循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充分发挥校院系三级科研教学平台优势,政产学研四方联动,初步形成了三个培养特色:
1.服务地方经济,政产学研协同
2.文化科技融合,实践体系完备
3.经管优势突出,国际特色明显
新开发数智融合课程
(一)数字内容生产原理
(1)课程面向
在第四学期面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
(2)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数字内容生产中的各种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对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类型和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对涉及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以及投资等实务操作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数字内容生产的基本理论内涵,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与操作技巧,从而了解文化产业的知识结构、学科特点。
(3)课程内容
数字内容生产分析,概述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生产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性质;数字内容产业链分析,讲述文化产业链的概念、独特属性以及构成要素;数字内容生产组织,结合实际讲解公益性文化生产组织和经营性文化生产组织的异同;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结合具体数字文化产品详细解读作者性、配方式、再生式三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数字文化产品的特点和创新机制,以程式理论为基础,讲解文化产品的特征、结构和个性;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析,结合实例阐释数字文化产品的类型特点、基本程式和生产流程。
(4)课程特色
跨学科融合:涉及计算机科学、传媒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数字内容生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前瞻性和创新性:紧跟时代潮流,关注数字内容生产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引入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解析数字内容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并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1)课程面向
在第六学期面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3)课程内容
文化遗产基本知识,概述文化遗产的内涵、类型和申报;文化遗产理论阐释,从经济学、资源学、价值论三方面分析文化遗产经济利用的可能性、必要性;文化遗产数字化,讲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数字化利用的可能性,介绍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举措,针对文化遗产的类型提出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途径方法、数字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建议策略。
(4)课程特色
创新性:紧跟时代潮流,关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保护理念,引入前沿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性:将计算机科学、历史学、经济学、文物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知识融合,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问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应用性:数字化文档、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介绍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掌握前沿数字技术并应用于实际保护工作中。